治世福神之太和文化之一:在古时农耕时代背景下,武当山由于治世福神坐镇而得名武当太和山,寓意天地交感,和合化生万物。寄望通过顺应天道、敬畏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和顺、和谐共生的“太和”理念,使天地万物处于和谐状态。祈愿天地神明能护国佑民,带来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诚信和善、慈仁友爱、和平安康的美好生活。
一、治世福神的由来
真武源自上古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的北方玄武。唐末五代,受北帝派及北方崇拜的影响,玄武逐渐人格化,由龟蛇缠绕的神兽变成人形的神仙,真武已经完全摆脱龟蛇相缠的形象,化身为披甲执锐的将军。
宋代是武当真武神信仰发展兴盛和武当道教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宋真宗到宋理宗,所加尊号达十六字之多,奉祀真武持续三百余年,让真武神成为官方与民间极为尊崇的道教大神。
宋代官方真武神尊号有:北方之神、水神、战神、灵应真君、佑圣真君、仁济正烈真君、北极镇天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福德真君等。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之前道经称真武为“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报恩教主佑圣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天尊”。
元朝正式建立之前,蒙古国大汗忽必烈就开始奉祀玄武神。作为真武神修真飞升之地的武当山,成了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成为了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早在洪武之世,明太祖朱元璋就开始奉祀真武神。据朱棣《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云:“朕皇考太祖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阴翊显佑,灵明赫奕。”明太祖与武当山供奉的主神玄天上帝真武神渊源深厚,尊崇至极。
明成祖朱棣认为在“靖难之役”中,真武神曾“显彰圣灵,始终佑助”。朱棣当上皇帝后,则进一步把真武神抬高为明皇室的保护神。
明成祖大修武当,将真武信仰确立为朱明王朝的国家信仰,武当山成为了皇室家庙,朱棣为了赞颂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功绩,专门编撰了《御制大明玄教乐章》。其中的《玄天上帝乐章》、《玄天上帝词曲》等内容专供祭祀玄帝时演奏。
将《玄天上帝词曲》中反复念诵的“大天尊”、“大圣帝”等敬辞省略,则可发现该词即是后来流传甚广的“玄天上帝百字圣号”:“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治世福神圣号被明永乐皇帝正式编撰在《御制大明玄教乐章》里,流传至今。
二、太和山的由来
武当山的来历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说。最早记载“武当”一名的史籍是《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武当县”。《玄天上帝启示录》云:其山名太和,“玄帝升真之后,谓曰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更名曰武当”。《武当福地总真集》云,武当山“乾兑发源,盘亘万里,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地势雄伟,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因名之曰武当”。
古代山志说武当山山势“回旋若地轴天关之象”,按宋代道经的解释:“地轴水精神龟,天关火精圣蛇”,这说明古人已发现武当山的山势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古代先民们既发现武当山孤峰焰起,群峭攒空,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又发现天柱峰和其西北一峰看起来类似一只神龟,是北方水神玄武的形象。认为这是上天昭示的以水克火、水火既济的象征,因此取“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称此山为武当山。
清代王概编著的《大岳太和山纪略·图考》云:“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独以武当名?意者:荆南,火方也,楚王祝融,火神也;武当度分在翼,翼于南方七宿为翼火蛇,又天之火宿也;于九星为廉贞,于五星为独火,于天机为燥火;考山图也,孤峰焰起,群峭攒空,象亦火也,惟奉北宫真武之水精以镇之,乃有水火既济之功。武当之名,太和之义,或寓于此。”
【撰稿:李华涛|发布者:史志锴|审核:成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