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非遗赋能,美育浸润——非遗传承推动高校美育实践探索

作者: 黄新霞 李华涛 发布时间: 2024-04-09 浏览次数:

文/黄新霞(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秦巴艺术研创中心主任)

李华涛(汉江师范学院教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

image.gif

(武当大兴600年庆典《灵山仙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中蕴藏的丰富美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课程,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转化、应用,从而实现接续传承,是高校美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为充分发挥“非遗”传承在地方高校美育中的作用,汉江师范学院致力于探索高校与地方互动新机制,通过搭建高校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及活动平台,统筹安排艺术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本地区传统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吸收民间美术精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全程,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文化自信。

image.gif

(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武当山考察)

一、将非遗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

非遗对传递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让非遗走进校园,为青年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烙印文化基因,是实现非遗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重要途径。汉江师范学院多年来充分利用美育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将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融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为普及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通过组织“展、演、研、赛”,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将非遗融入创新实践,以项目驱动美育实践

汉江师范学院尝试将鄂西北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宫观道乐、郧阳凤凰灯舞、竹山堵河剪纸、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等带入美育课堂,以增强大学生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武当山宫观建筑群

学校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有集中体现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的武当山古建筑群。通过学校开设的校本特色课程《武当文化概论》《武当山古建筑赏析》等吸引学生了解、关注、学习和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开展研究,先后多次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武当山开展实地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并积极申报科研立项。

image.gif

(与武当山地方志办公室、武当山文物宗教局等单位领导、专家座谈交流)

(二)武当山宫观道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武当道乐)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多年来,汉江师范学院一直致力于挖掘武当山及周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成立了汉江师范学院民乐团,多次组织开展民间采风,在武当宫观道乐整理研究、乐舞编排方面进行尝试和创新,改编创作了一系列曲目,并多次应邀参加国家、省及地方的演出活动,在武当山宫观道乐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如武当大兴六百年晚会主题曲《灵山仙乐》演奏;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道乐展演;CCTV-2频道魅力中国城竞演道乐展演;首届武汉世界大健康博览会道乐展演;“武当雅集-乐起太和”等活动的武当道乐演出活动。并与湖北大学、台北大学等高校开展道乐交流活动。拍摄《武当文脉》纪录片(第八集宫观道乐李华涛),撰写武当道乐文章、拍摄武当道乐演奏视频等,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媒体刊发,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湖北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贡献。

image.gif

(三)郧阳凤凰灯舞

“郧阳凤凰灯舞” 有“楚人崇凤活化石”之称,是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唯一的灯舞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悠久的历史演变。艺术学院通过对郧阳凤凰灯舞的文化讲解与历史分析,学习其作为歌舞民俗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加强学生对十堰当地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将郧阳凤凰灯舞的相关音乐、舞蹈、造型、装饰作为素材,利用现代的语汇与视角进行创新研究,通过艺术实践工作坊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提升专业水平,拓宽学科视野,培养综合能力与素质,增加就业创业机遇。

image.gif

(郧阳凤凰灯舞进校园演出)

image.gif

(非遗传承人为学生示范讲解凤凰灯的扎制)

(四)竹山堵河剪纸

竹山堵河剪纸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堵河流域地方特色而得名,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堵河剪纸艺术在取材、样式、技法等方面也自成一体,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汉江师范学院选派教师赴武汉参加剪纸非遗传承培训,先后选派多支社会实践小分队,赴竹山调研、学习、传承堵河剪纸,并将这一内容应用于美育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汉江师范学院还将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融入农副产品包装设计,颇富地域特色,已有多个系列设计得到相关公司的采纳,应用于他们的产品设计。

image.gif

image.gif

(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传承剪纸艺术实践调研小分队赴竹山调研、学习)

(五)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老河口木版年画”色彩浓艳丰富、表现细腻、画风淳朴。学院从2014年起,就将学习老河口木版年画作为《水印版画》课程的重要部分,写入了课程教学大纲,引导学生从老河口木版年画入手,探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多种风格,从造型、图式、线条、色彩、技法等方面综合研究,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非遗的传承与高校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OBE理念。

三、扩展平台,结合民间师资,打造专业团队。

利用汉江师范学院文化活动与社团,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将武当宫观建筑的隼牟构造、宫观道乐的音乐道具、凤凰灯的扎制技术、堵河剪纸的剪裁技巧、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刻制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作为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实践的过程既是实现教育价值的过程,也是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学院以创业实践为抓手,以人才共享为依托,形成强大的师资力量团队。聘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民间艺人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更为真实了解其艺术特点与本质特征。加强校内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鄂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带领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创作,完成了一系列教研科研成果。加快美育课程数字化建设,鼓励教师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创新美育教学方式,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美育学习平台,开展科学化与生动化的美育教学。

四、非遗融入美育,育人成果丰硕

近五年来,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就有22项教科研立项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和利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5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立项中有20余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

十几年来,学校民乐团致力于开展武当山宫观道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得到了同行及社会的认可。2019年6月,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授予艺术学院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牌子,主要研究武当山道教音乐、鄂西北民间音乐。

image.gif

( 学院获得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十堰市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授牌)

image.gif

2017年12月,在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上武当道乐《金顶礼曲》荣获器乐合奏专业组一等奖。2018年12月,艺术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比赛复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获得优秀组织奖和两个单项三等奖,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忱和研究的信心。

image.gif

image.gif

(学校获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优秀组织奖证书、奖杯)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高校美育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才能唤醒学生的灵性和潜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造就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责所在,为此,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