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汉师学子三下乡: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魏苏君 柯晨 发布时间: 2022-07-10 浏览次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核心因素,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汉江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实践小分队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参观了非遗传承文化中心,调研属于恩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月7日上午,非遗传承中心讲解员带领小分队参观展览馆。

恩施傩面具

小分队了解到恩施在历史上是傩文化十分盛行的地区。与之相伴的傩面具制作工艺也有悠久的历史,保存至今的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就是它的活化石之一。恩施傩面具在以前主要是起到“祭祖”和“祈福”的作用。所有演出人员必须佩戴傩面具,以借助这些装扮各异的神、圣、鬼、怪形象来增加自己的法力和胆魄,从而达到驱邪、祈福的目的。

恩施响铜乐器

恩施响铜乐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恩施民间的一种锣、钹打击乐器制作的手工技艺,以传统手工工艺敲打加工而成,做工考究复杂,一般要经过选料、配料、熔铜、过模、打胚、剪边、造型、键火、冷锻、定音、打磨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有扎实的功底,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锣钹造型美观、高低音分明,达到余音绕梁演奏效果。目前此技艺流传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乡、六角亭街道办事处和龙凤镇一带。

水磨漆髹饰

水磨漆是器物柸胎经批灰背布,再进行多次刷漆多次带水打磨制作的漆器,故有“三分的刷工、七分的磨工”之说。产品呈现古朴典雅、回归自然的质色效果,使之成为即能满足器物保护,又能达到生活美学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7月8日下午,为了更好继承和了解非遗文化,小分队来到了周金福音乐活动中心,开展恩施扬琴调研和学习活动。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流传至今,历史上它广泛流行于恩施市城区、集镇,也曾经流行于利川、咸丰、来风、宣恩等周边县市。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达140多年的传唱过程中,恩施扬琴不断从地方戏剧、民间酱乐、歌通、方言、民风民俗中吸取营养,使“扬琴”曲牌和唱腔得以丰富和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艺术特色的“恩施扬琴”。

周金福音乐活动中心简介

恩施扬琴省级传承人周金福,从十四岁起在文工团学习打击乐,后学习二胡、电子琴等,会曲艺、戏曲等各种传统曲目的演唱。

恩施扬琴伴奏乐器

恩施扬琴的演唱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碗琴为色彩乐器,与二胡、三弦、月导、京胡、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围着长桌。演唱传统曲目时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剧情进入高潮或煞尾时,伴以众合彩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承人表演恩施扬琴传统曲目

恩施扬琴是比较高雅的城镇市民文化,历史上没有专业演唱团体,主要是文人雅士自娱自乐,局限于家庭相邀传唱,或组建民间“琴会”,定期演唱,交流琴艺,其唱词雅致,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曲唱五更鸡,非友(知音)不玩琴”之说。恩施扬琴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传承人周金福及乐队演奏

周金福交非遗传承小分队队员学习恩施扬琴

唱腔传承人教授云板

非遗传承小分队与周金福及乐队成员合影

7月9日上午,小分队来到了恩施民歌张玉娥家里,进行了采访和调研交流。恩施民歌分为哭嫁歌、薅草歌和山歌对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调幽眇哀怨、清新凄艳,带有湖北恩施当地的乡土风俗和儿女情长,是恩施土家族民歌的主要特色。

张凤娥介绍恩施民歌

张凤娥教唱恩施民歌

张凤娥及家人与小分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