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艺术学院院长黄新霞、副院长石永松、教学科研办公室主任周俊炜、美术教研室主任淳敏参加了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全国40余所师范院校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向,为促进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汇聚各方智慧。
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湖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丁雪峰在致辞中强调了当前美术教育对青年学生审美意识构建、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应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人才。“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韶华以视频发言形式对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认为美术教育承担着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责任,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对未来美术教育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具有重要意义。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在致辞中也强调了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责任和美术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开幕式后,进行了合影留念,并聆听了六个主旨报告,分别是试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程的理论基础、新起点下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数智赋能一流课程建设、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等美术教育育人模式的变革、智能时代培育面向未来卓越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方略、面对“双向推力”的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建设。这些报告涵盖了新时代高校美育工程理论基础、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数智赋能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为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5日下午,与会者们分别参与了三个分会场报告,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其中,汉江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石永松教授的 “小学卓越美术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路径研究”发言,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贡献了独特见解。石永松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美术教育的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小学卓越美术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他强调兴趣是核心素养生发的土壤,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石永松教授还指出自主观察是核心素养衍生的基础。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只有具备对美的捕捉能力和敏锐的自主观察力,才能拥有丰富的美术表现力。在创作
能力方面,石永松教授认为创作能力是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美术创作是让学生用身边可利用的媒材表达心中所感所想,体现不同学科间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如古诗配画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古诗含义与意境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打破构图与着色常规,用崭新视角构图,用固有色之外的颜色大胆再现,还可以让学生有发散思维,收集生活中常见材料,创作手工与材料画。
石永松教授的发言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引起了与会教师们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在分会场的交流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绚丽的火花,为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晚上19:30,教师们受邀参加“大美山河”周韶华作品展开幕式,感受老艺术家的艺术风采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视野。
12月6日上午,教师们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考察秦汉简牍和秦汉漆器。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通过对云梦县博物馆的考察,教师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为今后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他们将把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午,教师们又前往参观孝感雕花剪纸艺术。孝感雕花剪纸融合南北艺术之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此次参观让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为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们通过此次参观孝感雕花剪纸艺术,深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将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感悟融入美术教育教学中,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的美术人才贡献力量。